早知道天津学校想推荐一部印度电影叫《起跑线》,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,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,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。而这部电影,能让我们直观体会到,为了把孩子送入名校,父母们是如何劳民伤财、忍辱负重、乃至不择手段的。
印度阶级分化严重,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上等人的象征,女主人公娘家家境优渥,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男主人公裁缝出身,连单词都拼不出几个。女主人公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,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。印度的公立学校条件很差,但凡有点条件的家庭,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。为了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,拉吉夫妇买了学区房,排队为女儿报名最终无功而返。
后来为了应对学校对家长的考核,拉吉夫妇花重金搬进了学区房,并开始了一系列假装上流人士的行为。可一翻波折之后,学校还是以“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”为理由拒绝了皮雅入学。后来拉吉夫妇搬到贫民区,开始了扮穷生涯,为女儿争取留给贫困学生的25%的入学配额。而拉吉夫妇只是众多家长的缩影。
我们有一句著名的口号,叫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人们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。印度虽然是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,但显然,印度人也认同这个观点。以中国、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,因为人口基数过大,我们什么都要抢,都要争。比如上班的地铁,比如在外吃饭的座位,比如春节回家的铁路,比如工作,比如教育。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已经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,面对越来越狭窄的上升通道,人人都害怕落后于人,甚至形成了一种“一步落后,步步落后”的思维怪圈。在教育上进行竞争是人们在推动后代发展,实现阶级跃迁的一种本能反应。
贴吧里、论坛上,家长们不断讨论哪所学校更好,哪里的学区房稍微宜居一些,某学区的拆间能住人吗......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断思考,为了一所所谓的名校,放弃掉舒适的生活环境,对孩子真的是好的吗?如果重小就是孩子所谓的起跑线,那孩子跑赢了又能如何?真正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?早知道天津学校一个学员家长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。
“对我们来说,起跑线肯定不是名校,送孩子进名校不代表一定能学好,孩子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也不代表会幸福。我们觉得起跑线是求知欲、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,有这样特质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容易使自己幸福,而从小为孩子培养出这种特质,才是赢在了起跑线上。来到早知道天津学校,我家孩子爱读书,爱思考,思维活跃会主动学习,这种好习惯才是上小学乃至整个人生最大的助力。”
早知道天津学校不会用死记硬背的形式灌输知识,而是用引导、示例的方法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,注重习惯的培养,帮助孩子找到兴趣。早知道天津学校认为培养出独一无二的小朋友,比生产出千篇一律的优等生更重要。让孩子们发现自己,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路;让孩子们发现美好,发自内心感到开心幸福;让孩子们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,兴许才是成功。
早知道在不断努力,培养孩子必备的能力和优秀的品格,早知道天津学校只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教育。